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镇江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0日
镇江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支柱是加快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我市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抓住城市大发展机遇,以产业转型为切入点,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抓手,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比较的角度看,我市服务业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优势不突出、创新乏力等问题,亟需在“十三五”时期加以重点解决。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服务业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和城市功能突破提升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产服务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对生活服务业的新期待,依据《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发展现状
(1)规模较快增长。2010年至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785.48亿元增加至1642.6亿元,年均增长约12%;“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占GDP比重由40.1%提高至46.9%,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由43.3%提高至51.8%,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由37.3%提高至44.2%,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比重由39.6%提高至49.7%,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31.9%提高至42.1%。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提高以及社会就业有较强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结构不断优化。旅游、物流、文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至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由323.19亿元增加至62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由89.6亿元增加至238亿元,其占GDP比重由4.6%提高至6.8%;文化产业增加值由90亿元增加至190亿元,其占GDP比重由4.6%提高至5.3%。“十二五”期间,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生产服务业增加值由265亿元增加至约800亿元,其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4.5%提高至48%左右。生活服务业明显提升,形成了大市口中央商贸商务区、城际商圈、丹徒新城市商圈等现代商贸区,发展了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家庭教育等居民服务业。软件信息、电子商务、数字文化、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3)投资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现翻番,从512.16亿元增加到1147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由38.6%上升至48%左右。2010年至2015年,镇江南站、宁杭高铁镇江段、大路通用机场等一批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南徐行政中心和体育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在加强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同时,我市重点投资现代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现代商贸、商务金融、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六大现代服务业领域,近30个项目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或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2012—2015),投资总额均在20亿元以上。
(4)布局加快完善。初步形成“一主五副”的商务商贸集聚区域,重点发展了大市口商务商贸中心,推进南徐片区、丁卯片区、官塘片区、大港片区和丹徒新城片区五个区级商务商贸中心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带,初步形成以沿江、沿路为轴心,综合物流园与专业物流园共同发展的格局。东部依托亿吨大港和国家级开发区形成港口综合物流园,西部以惠龙港物流等为主体形成专业物流园,扬中和丹阳沿江地区形成以工程电器、汽配等地方特色制造业为基础的专业物流园。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镇江新区科技信息服务集聚区、镇江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优化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发展了沿江文化旅游产业带、茅山文化旅游集聚区。依托丹阳眼镜、汽配、扬中电器等特色产业推动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化发展。
2.总体评价
(1)纵向比较。全市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的服务贸易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趋向合理,构筑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在拉动经济增长、增进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全市服务业的总量目标和结构指标多数超额完成,受整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期、同期基数不断增大等多种因素影响,个别指标未完成。
表1 镇江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571 164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8 46.9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5 12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00 1147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 40 42.1
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 47 51.8
(2)横向比较。“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发展迅速,取得较大成效,但与发达地区及同类城市相比,在总体规模、投资力度、载体建设、企业品牌等方面仍然相对滞后,目前我市服务业还存在着比重偏低、结构不合理、优势不突出、创新乏力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我市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现有服务业的水平不能有效支撑我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亟需在“十三五”时期加以重点解决。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1)经济战略调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推动税收体制改革,适当简化税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决定》将有利于营造服务业发展的环境,降低服务业成本,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提升生产性服务需求。新型城镇化战略将会刺激我市服务业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2)功能区域打造。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并规划推进,为区域经济开放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我市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产业优势,扩大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再造开放新优势。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这为以旅游、物流、文化为核心的镇江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江苏省积极推进国务院通过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镇江市要发挥产业基础好、自然生态良好的优势,建设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创意生活休闲中心,成为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镇江市相继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城建基础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借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驱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经济要素竞相迸发,激发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活力。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我市服务业发展应具备“互联网+”的战略思维,植入相关高新科技,塑造既融入新兴技术又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品牌。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破传统服务业原有的地域空间和体制束缚,通过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给传统服务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4)服务业地位提升。在出口下滑、制造业增长减速的宏观背景下,服务业越来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保险服务业、旅游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文件。江苏省重点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十百千”行动计划,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强化百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百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挡升级,培育百家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我市制定《镇江市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方案(2014—2017)》,提出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左右;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现代服务业成为镇江发展的产业支撑。
2.面临挑战
内外部发展环境改善是我市服务业“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机遇,有利于服务业规模扩大,层次提升,活力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重视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要素瓶颈制约。土地要素面临耕地保护严格、建设规模受控制、用地需求旺盛而供应趋紧的形势,是服务业发展受限的最主要瓶颈。资金问题是影响我市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旅游、物流、商务商贸等服务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速度慢,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新兴业态投资风险大,现有的投融资方式和投融资体制难以支撑服务业发展的资金需要。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是阻碍服务业结构优化、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地处长三角苏南地区,与周边城市相比优势不明显,对人才吸引力不够,现有人才政策与体制仍需完善。
(2)品牌与特色不足。我市服务业产业齐全,新兴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文化、旅游、物流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但优势品牌、龙头产品、特色项目仍然发展不足,缺乏区域垄断性和产品唯一性,对我市服务业总体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对服务业人才、资金、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服务业品牌建设的观念需要加强,扶持政策需要完善,资源整合力度需要加大。
(3)集聚效应不强。我市服务业空间布局逐步完善,但不少集聚区发挥的集聚效应不显著。规划建设类集聚区普遍处于建设中,几乎没有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发展类集聚区因配套设施不完善、自身创新观念不强、思路不够开放而吸引力不足,发挥的集聚效应有限;优化升级类和重点建设类因为未能很好的解决与科技、金融、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问题,发挥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仍然不够强大。如何发挥服务业集聚效应是今后全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总要求,以对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等任务为契机,以政府引导、市场竞争为导向,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为动力,以保障改善民生、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完善布局为重点,坚持统筹协调、开放合作、重点突破的原则,做强支柱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提升优势服务业,努力构建与新型农业、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与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相适应的优质生活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当前,在增长、转型和改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市应把握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布局,确立“市场主导发展、品牌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融合促进发展、集聚集约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加速服务业发展,使服务经济成为镇江新一轮发展的大引擎。
1.市场主导发展
发挥市场在服务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鼓励服务业企业开放共享,加强区域协作,推动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培育具有区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市场化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拓展市场空间,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强政府在制度建设、宏观指导、营造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责,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2.品牌特色发展
我市地处长三角苏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生态,丰厚的文化底蕴,整合好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我市的产业特色和城市特色,做大做强现代旅游、物流、文化等服务品牌,打造出若干个能代表我市产业特色的、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服务业品牌,从而带动全市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3.创新驱动发展
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
4.融合促进发展
树立“大产业”概念,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坚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要以融合主导的战略理念,实现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优化结构,促进金融、文化、旅游、物流、科技等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服务业与特色农业、高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服务业需求,发挥相关服务业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巨大作用。坚持校地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我市高校的高端人才及科教资源,融入地方服务业发展。坚持产城融合,提升服务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实现产城良性互动,打造“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以及服务业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发展的样板区。
5.集聚集约发展
立足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宁镇扬同城化,充分利用镇江“两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带来的政策、资源优势,着力提高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现代产业体系。
三、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定位
围绕镇江“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产业强市”总定位,以文化为魂,将镇江独特丰厚的文化内涵融入服务产业发展之中;以集聚经济为体,吸引各种经济要素向我市聚集,打造颇具镇江特色的服务业发展四大名片:
1.文化旅游休闲胜地
深度挖掘我市文化资源,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突出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养生元素,利用好农业生态、湿地、温泉、休闲体育等资源,借势周边大城市扩展外溢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生态居住需求,打造个性鲜明的文化旅游胜地、配套完善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和优质的养老医疗服务基地。
2.现代物流服务枢纽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端供应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建设长三角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技术研发及人才实训基地和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构建系统化的现代物流业服务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区域物流枢纽。
3.科技创新服务高地
立足区域科教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孵化器、工程中心、综合服务机构、各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研发机构、专业检测机构等科技服务业主体建设,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多种业态的科技服务业,通过科技创新、科技融合带动服务业相关产业发展。
4.生态环保低碳名城
着力发展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特征的科技服务业、环保服务业、文化创意与设计等新型服务业,将其融入制造业、农业发展中,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态环保理念,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多种手段,用新型产业模式替代传统高能耗产业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全面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9%左右,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500亿元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2%左右,力争达到55%。
2.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持续推进镇江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大与文化、科技、金融、乡村农业、特色工业品市场的深度融合开发,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结合区位特点和物流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物流园区,区域物流中心地位显著提升;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具有活力的文化名城。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5个百分点。
3.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
推进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加大科技、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等在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占比;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提升新兴服务业占比,服务业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率提升1.5个百分点。
4.产业载体不断壮大,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集聚区营业收入占全市服务业比重提高近10个百分点。重点建设30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提升现有5家省级集聚区发展层次和水平,力争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3家以上。争创省服务业百强企业2—3家,省服务业创新百强企业10家左右。
四、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依据全市现有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基础,并充分考虑城市和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着眼“提升中心城区、拓展东西两翼、推动两轴发展、延伸一带对接”,依托产业发展带和交通枢纽设施,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为前提,以服务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培育形成“1221X”总体布局。即“一核引领、两翼齐飞、两轴拓展、一带延伸、多极联动”的服务业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总体布局框架。
1.一核引领。中心城区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核,引领城市空间转型和品质提升。中心城区包括老城区、南徐新城区、丁卯-官塘片区和丹徒新区(含丹徒生态新城)。
2.两翼齐飞。以镇江新区和高新区为中心的东西两翼是全市产业布局高地,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地。西翼以镇江高新区、丹徒经济开发区、下蜀、宝华等为节点,以科技孵化、现代物流、数字出版、服务外包等为重点,打造镇江对接南京、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区和宁镇杨同城化先行区。东翼以谏壁和大港为节点,主要依托亿吨大港、镇江新区商贸集聚区和圌山旅游度假服务集聚区优势,构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板块。
3.两轴拓展。东线轴,沿沪宁城际轨道、沪宁高速、国道312、京沪高铁、京杭运河水陆交通走廊,包括丹徒新城区、镇江生态新城、丹阳城区以及陵口、吕城、访仙等具有优势区位的重要城镇,发挥江、河和铁、公联动作用,起着对接苏锡常,壮大和提升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市场、服务外包等服务产业。西线轴,沿243省道从镇江到句容并向西拓展,包括白兔、茅山、后白、郭庄等镇。西线轴生态资源丰富,道教文化深厚,特色农业发达,旅游发展空间大,同时临近南京,对接禄口国际机场和宁杭高速,积极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产业。
4.一带延伸。将我市沿江地带打造成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产业基地和物流枢纽,作为串联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发挥长江航运与铁路、公路、航空及能源通道等多种要素的联动和支撑作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引导沿江产业向腹地延伸,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我市与长江经济带、一路一带沿线地区在港口建设和产业基地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寻求利益契合点,争取我市在国家战略中融入更多“镇江元素”。
5.多极联动。充分发挥服务业核心区、两翼和发展轴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服务业联动发展;加强多产业互动融合,推进镇江市区、扬中市辖区、丹阳市辖区和句容市辖区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促进核心区、两翼、两轴和一带的联动发展,构建网状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业体系。
(二)差异化发展导向
根据“1221X”的服务业总体空间格局,服务业体系的构建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区间的资源配置上应遵循差异化发展导向,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业布局重点。
1.着力强化主城区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功能
主城区是全市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较为突出的区域,应充分利用该区域作为全市行政、经济、文化、科技、人才和交通中心的优势,发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大力推动服务经济发展,构筑服务业高地。依托老城区、街区改造以及新城区建设,重点引导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商务、商贸、金融、创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强化主城区的服务功能,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
2.大力提升两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两区包括镇江新区和镇江高新区。镇江新区应定位为辐射镇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物流中心,依托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等高端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大港港口、大路通用机场、连淮扬铁路、镇丹高速等交通区位,抢抓中瑞、中意国际合作及综合保税区获批等战略机遇,重点在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高端商贸、航空服务业、旅游休闲业等领域力求突破,形成港口、产业、城市互相支撑、全面互动、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镇江高新区按照“三集”的要求,以服务高新技术创新为指引,全力加速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版”,着力发展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园、水科技产业园、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基地、镇江知识城等产业载体,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一中心两市场”建设,让高新区成为现代服务业重要载体。
3.全面推进县域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以县级市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增强服务功能,引导和鼓励各县级市及中心镇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业,增强与主城区及其他区域的协同互动。在中心镇重点发展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扩大县城、中心镇向农村地区的服务业延伸。加大对“三农”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如文化、教育、交通、环保产业,构建和完善以科技、营销、信息、金融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为主体的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服务业体系。
(三)集聚区建设
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要求,加快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一批技术领先、创新性强,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切实增强各集聚区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集聚区向功能带发展。加强“1221X”各区域的协同和联动,强化集聚区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提升能级,不断扩大辐射半径。按照集聚区分类,差异化推进集聚区布局建设。
(1)对已完全投入运营、且集聚程度较高的集聚区,应注重深化产业定位,提升企业和产业集聚能级,以放大集聚效应为主。(主要包括:大市口中央商贸商务集聚区、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基地、青年广场商圈、镇江港口综合物流园、丁卯商业商贸集聚区、城际商圈、中国(丹阳)眼镜城等)
(2)对部分投入运营的集聚区,在“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其余部分工程项目建设,注重完善功能、集聚人气、营造氛围和塑造品牌,通过各种手段引进社会资本,增强服务业集聚程度。(主要包括:“三山”旅游配套集聚区、西津渡文化产业园、茅山旅游配套产业园、长山文化产业园、中小企业信息产业园等)
(3)对尚未建成或新增建设的集聚区,明确定位,在既有集聚区运营经验基的础上,注重高起点、高效率和高效益,增强其与其他集聚区的协同发展。(主要包括:扬中2.5次产业园、宝华科技服务业产业园、句容开发区商贸物流产业园、萧梁物流园等)
“十三五”期间,强化以重点工程建设推动集聚区建设为抓手的思路,力争通过大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进驻,重点围绕现代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现代商贸、商务金融、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六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集聚区建设成为服务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各类服务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重要载体。
五、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市服务业提速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市场需求与创造市场需求并重,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提升三大重点产业,积极培育五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服务领域应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依托我市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做大做强现代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物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强市。
专栏2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对镇江的定位
镇江市,要发挥产业基础较好、自然生态良好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创意生活休闲中心,成为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
1.现代旅游
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全面构建“畅游镇江”体系,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第一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0年,实现旅游强市目标,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3.5%;游客人均逗留2天,人均消费1500元。
(1)创新旅游体制机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支持镇江文旅集团、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等打造文化旅游概念上市公司。支持骨干旅游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发展壮大。支持旅游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鼓励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车船公司等组建经营联合体。
(2)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围绕“山水花园城,大爱祈福地”的城市旅游特质,持续推进镇江旅游业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会展旅游、老年旅游、研学旅行。重点规划布局“三山”旅游集聚区、镇江城市西南片区、茅山旅游集聚区等,鼓励建设大型主题公园。重点实施“三山”风景区、西津渡景区、古运河、丹阳眼镜城、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等景区景点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丹徒世业洲、丹阳水晶山、句容茅山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2020年,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15家以上,建成1—2个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旅游龙头产品,带动镇江旅游产业爆发性发展。
(3)构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快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推进交通、公安、住建、城管、国土、经信、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提升城市旅游服务、现代市场营销、行业智能管理水平。深化与国内重要旅游电子运营商的合作。加快智慧旅游标准化建设。开发“畅游镇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成并运营提升镇江旅游调度中心、镇江旅游官方微信、旅游官方微博、旅游商务网、淘宝(携程)旅游官方旗舰店、“马上游”镇江平台等一批应用项目。到2020年,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达到智慧旅游景区标准。
专栏3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2012年6月,镇江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4)持续强化市场营销,提升镇江旅游形象。整合和优化全市旅游营销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地开展旅游宣传。强化“镇江,一个美得让您吃醋的地方”城市旅游主题形象宣传。继续在主流媒体联合投放城市旅游形象广告,在主客源地媒体做好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创新举办各类旅游节事活动,适时包装推广镇江旅游特色线路。与国内知名网站合作,利用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旅游淘宝旗舰店等网络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模式,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组织本市旅游企业赴国内外重要客源地开展营销推广活动。
(5)突出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规划为引领,开发建设、升级改造一批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主题乐园和休闲农业为重点,以游客观光和生态休闲为特色,基础设施规范、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越的精品乡村旅游区(点)。以句容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加快培育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精品,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到2020年,建成一批省星级乡村旅游点、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成为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乡村旅游首选地。
(6)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二次消费。完善旅游商品研发产销体系,建立镇江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和集散地。重点推出镇江香醋、丹阳眼镜等特色旅游商品,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大赛和发布优秀旅游商品推荐名录。重点推进丹阳、句容等地的户外用品、酒店用品、休闲度假用品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省级旅游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旅游娱乐业,重点打造“白蛇传”大型水景秀、中国长江音乐节、HIFI西津渡音乐节等品牌特色演出。开发茅山道家养生、韦岗热温泉、中医药保健等特色疗养康复、美容保健旅游。
2.现代物流
充分发挥我市港口资源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物流枢纽和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2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20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镇江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万TEU。
(1)依托港口资源优势,拓展物流市场领域。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加强镇江港口建设,发展保税物流,完善多式联运。建设大港港区、高资-龙门港区等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示范区。推动全市规模骨干企业加快物流外包或组建自身的物流公司,鼓励企业共同制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或整体的物流整合、分离、外包方案。引进培育大型物流服务企业,完善物流企业功能,提升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运用水平,培育一批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综合型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2)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特色物流园区。结合区位特点和物流需求,实施五大物流园区工程。货运枢纽园区:重点建设扬中现代物流集聚区和飓风物流中心。生产服务型园区:积极打造宏福汽配物流园、江韵物流基地、润祥油品物流园、北汽物流基地等。商贸服务型园区:推进汇鸿冷链物流基地、华东农副产品物流园、新区城市配送物流园建设运营。口岸型园区:建设扬中市临港物流园区、丹徒临江现代物流园。综合型园区:打造惠龙国际物流基地、镇江新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到2020年,省级物流基地(企业)25家,形成交易额超百亿元的物流基地5家。
(3)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并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保障物流“最后一公里”通达。加快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配送体系发展,建设服务连锁经营企业和网络销售企业的跨区域配送中心。支持邮政速递、金山物流、农批市场等城市配送企业的发展。支持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平台支撑。
(4)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梳理镇江物流信息资源,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高效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交通、海事、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共享能力。加强物流枢纽信息系统建设,推广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应用。重视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物流企业与大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和配套对接。
(5)创新物流金融服务,促进产业链升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物流企业,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保税仓业务、物流保理等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3.文化创意
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推进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强市,打造长三角具有活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到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
(1)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文化产业。镇江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加快建设白蛇传博物馆、镇江醋街等项目,依托旅游集散市场,打造秦淮彩灯、烙铁画、篆刻、竹编、正则绣、石刻等民间工艺创业载体,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化水平。
(2)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数字文化内容消费。加快睿泰数字出版产业园建设,构建涵盖数字产品策划、数字内容制作、公共技术平台服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版权投资和运营、数字发行等服务一体化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推进骨干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并购重组等手段做大做强,扶持镇江文广集团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实现多元化发展,尽快形成以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设计、新兴传媒等为主的新数字文化产业特色。
(3)加强园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围绕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新兴媒体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着力打造一批主业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园区,形成以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骨干、各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为支点的发展新格局。重点加快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镇江产业园、南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西津渡文化产业园、长江游戏谷、世业洲“长江国际音乐岛”、长山科技文化产业园、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提升发展,高水平打造2—3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4)实施“文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依托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重点建设“三山”景区、西津渡景区和长江、古运河风光带等;依托宗教文化,开辟镇江宗教旅游精品线路,彰显镇江宗教旅游特色;发掘民俗文化,缔造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倡导文化消费,以娱乐、运动、养生为重点,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文化+创意。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创意品牌,打造“文化创意名城”、“设计之城”。文化+互联网。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推动重点文化企业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加强数字内容集成和研发生产。同时,推动文化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体育产业、农业、金融业、养老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业态。
(二)加快提升重点产业
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提升现代商贸、商务金融、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以及居住服务等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实现全市服务业规模化,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1.现代商贸
优化商贸设施布局,丰富商贸流通业态,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亿元,商贸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以上。
(1)推进中央商贸区建设,增强区域集聚辐射能力。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的原则,加快镇江主城及丹阳、句容、扬中的城市中央商贸集聚区建设,促进中央商贸集聚区产业升级和功能完善,不断增强集聚辐射能力,着力打造区域性的中央商贸集聚区。重点实施一批龙头带动项目,引进高端业态,推进经营模式创新,快速提升市场消费环境和人气,形成百亿元以上的商贸集聚区3—5个。
(2)依托产业基础,打造特色市场。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共建共享,着力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积极培育壮大特色市场,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将丹阳眼镜市场、汽摩配市场、扬中电气工业品城、丁卯市场群、句容特色农产品市场以及正阳汽配城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形成交易额超百亿元市场3-4家,50亿元以上5家以上。
(3)彰显城市特色,建设特色街区。通过统一规划布局,在明确各特色街区的区域范围、功能定位、产业导向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引导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加快形成整体效应。重点推进西津渡民国风情一条街、春天里醋街和大西路老字号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建设,鼓励老字号保护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形成1个全国知名特色街区,新增省级示范特色商业街1—2个。
(4)科学规划引领,优化商贸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市商贸发展布局,稳健扩张,激活商圈。按照组团式、错位化发展要求,实施商业设施规划。重点加强镇江市区商业网点布局控制,加大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优化便民服务,提升商业整体竞争力。
2.商务金融
聚焦会展总部经济,培育和吸引商务服务业企业,全面推动商务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结构优化,营造城市良好发展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规模良性扩张和效益稳步提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到2020年,全市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2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超过1500亿元。
(1)聚焦重点,发展会展总部经济。加快制定落实《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镇江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鼓励本地骨干企业立足本地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源自镇江的总部型企业。到2020年,全市总部企业达到40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引进培育品牌展会,提升会展承接和服务能力,打造以地方特色产品展示交易、生态低碳和智慧旅游等领域的重大会议,以及特色节庆活动等为主的长三角特色会展服务中心。
(2)实施品牌提升战略,着力增强城市商务服务水平。做大做强旅行社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广告创意、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等重点商务服务业。根据市场多元化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增加有效供给,积极推进办公服务、包装服务、信用服务、担保服务及市场管理等其他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中小微商务企业税收减免政策,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发展,营造公开透明的竞争服务环境。
(3)创新金融服务业态,优化金融产业布局。探索组建镇江金融控股公司,积极控股和参股银行、证券、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业态,不断提高区域影响力。加快推进镇江农商行增资扩股做大做强,支持其拓展投行业务、直接融资等业务品种,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经营能力和风控水平。适度引进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科技创投、小额贷款、金融租赁等,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争取设立民资银行,支持本地企业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
(4)完善融资体系,促进企业多元化融资。建设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推进成长性、成熟性企业在深、沪交易所挂牌上市,引导和培育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拓展债券市场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加快创业投资发展,鼓励境外股权投资企业来镇设立产业基金和管理机构,加快新区、丹阳等地省级创投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我市中小企业的能力。
专栏4 “新三板”
“新三板”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为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故形象地称为“新三板”。目前,新三板不再局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设立“新三板”市场是加快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
3.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
通过扶持重点领域、培育骨干企业等途径,不断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注重创新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全市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0亿元和120亿元。
(1)加大扶持引导,发展特色软件产业。不断加大对软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切实推动骨干企业培育、集聚区建设等重点工程。重点依托软件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在工程电气、船舶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加快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形成优势特色,壮大产业规模。
(2)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对接智慧城市、信息化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加快互联网接入、网络应用服务等信息增值服务,积极培育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等信息消费市场。
(3)聚集创新发展,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高地。依托海工装备、医疗机械、消费电子等特色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新兴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加速推动丁卯国家大学科技园、润州镇江知识城等载体建设,新建20家左右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业平台。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
(4)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和推动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集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快中国中小企业信息产业园、镇江软件科技产业园、大禹山创意产业园、台江软件产业园、润兴路科技一条街等载体建设,强化专业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丁卯科技新城,将丁卯科技新城打造成为全省功能最完善、服务最优化的科技信息服务载体。实施《镇江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将镇江打造成引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示范区。
专栏5 《镇江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014年12月3日,镇江市出台《镇江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5-2020年)》。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镇江要力争形成营业收入超50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4个以上,培育1-2个百亿级龙头企业和一批亿级骨干企业,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将镇江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据信息集散中心和信息服务产业聚集区,成为国家级数据中心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4.居住服务
优化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统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升房地产满足居民多元化居住服务的需求,全市物业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物业服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加快建设宜居城市。
(1)优化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合理确定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围绕生态新城、官塘新城、南徐新城、丹徒新城等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建设一批商务楼宇,并加大产业招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
(2)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形成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降低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到2020年建设(筹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600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000户以上,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5000户。
(3)加强房地产开发管理,提高商品房质量。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扩大成品装修住房开发比重,实施住宅性能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更好地满足群众的购房需求。推广低碳建筑,建成一批低碳示范社区,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低碳建筑示范工程。到2020年,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建设比例达到60%,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5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4)围绕城市定位,鼓励开发主题地产。围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对镇江“全国重要的创意生活休闲中心、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的定位,鼓励开发旅游地产、体育地产、养老地产以及文化地产等,实现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养老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的有机嫁接。
(5)加快物业服务发展,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突出规划引导,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现代物业服务业有序发展,促进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明确物业管理各方主体行为,提升物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提高业主满意度。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市、区、街道三级监管机制,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引导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加盟、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大市场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物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物业管理全覆盖长效机制,提高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水平。鼓励企业顺应“互联网+”战略,打造智慧社区。
(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和物联网、服务外包、健康养老以及环境服务等五大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快形成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构建新兴服务业体系,显著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电子商务
依托产业优势,完善支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招大扶强,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5%以上。
(1)加快平台载体建设,促进电商集聚发展。建设电子商务产业载体,用以承接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以及大型网商等企业落户。重点加快惠龙易通货运集配电子商务平台、颐高电子广场、中国飞龙网电子商务平台、丁卯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小企业信息产业园等重大电子商务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龙头企业。
(2)重点扶持、平衡促进,全面拓展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商贸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和老字号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实体店和网店的有机融合。支持传统商贸批发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创新经营模式。引导地方特色制造行业和名特优农产品积极开拓网上销售市场。推进恺源超市等地方连锁超市开展B2C、O2O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速旅游电商营销,构建区域碳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工业品和生活用品下乡及农产品进城的便利渠道,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农村电商环境。鼓励电子商务进社区,创新和拓展服务型网络消费范围。
(3)优化电商发展生态环境,营造创业创新浓厚氛围。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制定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意见,优化电商发展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物流、科技、生活等配套设施,打造完整电商发展产业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建立电子商务统计体系、监测分析制度和目标考核机制。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2.云计算和物联网
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抢抓国际信息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打造国家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服务基地。
(1)优化发展环境,聚集重点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及江苏省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鼓励政策,并研究制定镇江市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推进云神工程和大数据产业化,着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公交、智慧社区等云计算应用,加快中国电能云平台、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二维码国家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云计算应用服务基地,争取智慧旅游感知网络体系项目纳入国家物联网重点工程。
(2)引进培育并举,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加快实现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化步伐,建成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大力发展硬件维护、系统集成、网络接入、信息技术安全服务等云计算、物联网配套服务产业,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及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形成专业服务高地。
(3)搭建支撑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健全技术和中介服务中介平台,组建产业联盟,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3.服务外包
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到2020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到30亿美元和18亿美元。
(1)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培育服务外包新业态。策应《中国智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发展基于大数据服务的外包业务。支持基于众包模式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依托镇江“云神工程”,发展基于智慧镇江建设和管理的公共服务外包业。促进基于电商与跨境电商的离岸服务外包发展,鼓励镇江从事国际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发展服务外包业。发展基于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工程的服务外包业,支持镇江企业发展绿色智能、个性定制、服务和品牌设计等,引导制造企业实施BPO外包。依托相关企业,发展第三方医疗管理与服务认证,完善中医药检验检测体系,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外包。鼓励科技新城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业。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全市现有各种招商服务平台,组建专业招商团队,主攻欧美、日本等重点发包国家和上海、北京等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加强与境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龙头服务外包企业。
(3)发挥示范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根据产业“三集”发展要求,发挥长三角已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以特色外包园区为载体,打造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服务外包集聚区。重点打造南山创意产业园、台江软件园、睿泰数字产业园、润州科技一条街等载体。加快建设以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外包中心、中国物联网应用外包中心、长三角地区供应链与物流运营中心等“三个中心”为特色的服务外包高地。
4.健康养老
加快推进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打造长三角知名健康服务和休闲养老胜地。
(1)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为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到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病床数(含住院护理)达到6张。
(2)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出台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一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型养老机构。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服务总数达到60%以上,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达到45‰。
(3)做好养老健康服务,创新医养融合发展。出台我市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加快互联网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新模式。到2020年,建成全面覆盖居民家庭、城乡社区、养老机构的医养融合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圌山休闲养生园、茅山康缘健康园等医养融合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健康体育产业,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健康服务产业特色。
5.环境服务
大力培育和规范环境服务业市场,推进重点领域环境服务业发展与模式创新,形成以低碳、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为特色的环境服务产业高地。
(1)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产业引导,大力培育一批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能够提供高质量环保服务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环境服务骨干企业。
(2)满足客户需求,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化。鼓励部分具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服务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形成专业技术服务优势。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环境综合服务商,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
(3)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低碳服务产业特色。依托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新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建设等,加快形成全国领先的低碳环保技术、交易和管理服务平台,抢占低碳产业服务高地。
六、保障措施
保障“十三五”服务业规划顺利实施,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应强化政府在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体制机制、考核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服务业在多维度支撑下的跨越式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科学规划
——强化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规划实施、领导决策、统筹协调和指导职能,综合运用优惠政策、协调指导、项目推进、分项督促等手段,保障规划实施。
——完善规划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将规划任务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奖惩到位。
——健全服务业项目协调督办机制,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的动态跟踪、分类协调推进,实行分季度对重点项目的检查评比。
——完善服务业发展指标统计体系和相应统计分析制度,在原有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指标和统计体系。
——坚持服务业科学规划,使服务业规划与苏南经济示范区规划、镇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和镇江市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协调,并切实加强评估,做好规划的动态调整。
(二)完善市场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市场准入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充分竞争,不断规范竞争秩序;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规未禁入的公共服务行业。
——着力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快完善与长三角城市对接的铁路、公路和水路等交通运输体系和以宽带网络、物联网、无线城市等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体系,为服务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撑;着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的运营环境,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营造服务业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软环境。
——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实施国家服务业标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重点在现代物流、旅游、文化和餐饮等领域设立标准化试点,如惠龙港物流、丹阳眼镜、三山旅游等,制定和发布一批服务业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以示范项目为带动的服务业标准化推广体系,确保服务业标准的有效实施。建立完善标准化主管部门与服务业主管部门共同推动服务业标准化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监督的职能,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氛围。
(三)强化两大抓手,突出工作重点
——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契机,注重创新的激励与保护,加强创新的基础与支撑。鼓励各类现代服务企业、各类生产性服务集聚区以及各类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服务企业,鼓励创意经济、网络经济、会展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支持发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型服务企业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数字传媒等;加大对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型服务业企业在土地保障、资金融通、税费减免和财政资产等方面的重点支持;鼓励产学研联盟,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利用镇江独特的文化、旅游等产业优势,着力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化发展。不断优化服务业集聚布局,引导服务业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形成核心区、重点区、支撑区、拓展区的服务业集聚格局。积极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集聚,通过载体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具有镇江特色鲜明、品牌影响力大的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四)注重平台功能,加强服务保障
——人才服务平台。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确保“十三五”期间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150名。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人才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发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现代服务教育,培养我市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层次实用人才。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构筑干事创业平台。着力解决高层次服务业人才流动中的人事档案、劳动关系、户籍迁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
——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融资制度创新,与金融监管部门和各大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共同探索新常态下各类新型融资业务。积极组建多层次中小服务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服务业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支持服务业加大利用债券和股权融资工具力度,探索中小服务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扶持中小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上市。
——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集聚区企业引进商务服务业企业,特别是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类企业、为园区企业提供人员技术培训和电子商务等。积极推进网上办公,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为行业和企业提供高效的政府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发布。
(五)完善产业导向,实施工程带动
强化产业的规划引领,编制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规划,强化各区服务业与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有效对接。
——发挥重点行业对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驱动作用,将信息产业、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科技服务产业和金融业作为整个服务产业的引领产业,在规划中置于突出的发展地位。
——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大服务业重大工程的招引力度,在“十三五”时期规划实施一批重点服务业工程,充分发挥大工程的带动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大服务业重点项目跟踪督查,梳理项目推进中突出的问题,及时加以协调解决,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六)推进战略驱动,提升服务功能
——以开放促创新。加快旅游、文化、物流、商贸、会展与商务等服务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等大型服务业外资项目,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和营销中心、区域性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支持本土服务企业在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以资源整合促多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对资源的整合,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加强旅游、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和科技信息产业融合提升,扩大品牌的辐射效应,带动一批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
——以产业关联促双轮驱动。既要抓影响全局的重点服务产业,也要发展关联产业,提高产业的系统竞争力;注意相关政策的内在关联,防止政策的内在冲突;大力推进制造企业内置服务的市场化和专业化,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促成生产性服务功能群的形成。
——以品牌打造促产业竞争力提升。强化服务企业和产业的品牌意识,加强名牌产品、商标、商号、老字号等认定与复检,培育知名商业中心、特色街区,打造“长三角旅游文化新亮点”,加快“三山”文化、西津渡、丹阳眼镜等服务业的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建设。
发文日期:2016-12-19 来源:镇江市政府办公室
|